杭州上城区哪里?
南宋时,杭州有“十门”之称,从南到北分别是:涌金、清波、钱塘、秀水(现虎跑路一带)、候潮、上仓街(现环城东路)、钱塘门外、凤凰山、宝珠街(今武林路宝珠巷)和西湖岸边的钱塘湖门(即今天的南山路、北山路进入西湖边上的门洞)等十道城门。其中,涌金门是外城的正门,清波门为内城的正门,两者相距约250米。
上城位于杭州古城的东北角,大致范围是现在的体育场路和庆春路以西的地区,东接中河与下城相邻,南临钱塘江与滨江相望。上城建城时间最早,城垣最为完整,是古代杭州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五代时期吴越国创建都城,将政治中心由古蜀州迁至古余杭(今杭州);公元960年建置归仁寨,后周显德五年(958)扩建筑成新城,上城正式列入城市建制。此后,宋元历代均在此地设行政机构。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杭州发生严重的地震,上城损坏严重,部分民房塌落,官署多也倾圮。
明世宗以“宫室卑小不堪居住”为由,于隆庆六年(1572)开始在上城东边修筑皇城,并陆续在附近增建了很多宫殿。到了清朝,皇帝南下巡幸或北征途经杭州时多住在城内,因而城内的建筑也逐渐增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御膳房、织造局以及内务府等机构。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上城市的城墙被逐步拆除。而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镇抚司牌楼,因处于交通要道,得以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