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何斗不过成都?
“你望山跑死马,我搬水淹古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之争,惊心动魄 ” 这是网友对川渝两地历史的评价。 上古时期,川西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约在2000多年前,这一带开始沉淀出文明遗迹。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可以看见古蜀国(四川古称)的兴盛与强盛。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虽然文化相当,但是历史典籍中却不见记载。这正如大诗人李商隐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样让人感慨万千。
直到东汉末年三国烽烟四起,才逐渐明朗。那是公元215年,曹操率军攻占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之子曹植写了一首诗记述此事《邺中都尉祖逖》:“东风吹草绿,万里春光照……志士抚剑笑,壮士挥汗豪。”诗中的“东风”指的是官渡之战后袁绍余部的南征,而“西风”则意味着西北方的羌乱。所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在平定羌乱的过程中,一位名叫皇甫嵩的将领逐渐脱颖而出。他先是平定了张鲁的叛乱,又率领部下讨伐盘踞凉州的董卓。皇甫嵩是个汉人,但却深受羌汉文化的影响,爱羌人所爱,懂羌人语言,用羌人计策。为了收买人心,他不惜以汉地土地和财物赏赐羌族首领。尽管他的政敌不断弹劾其“私受金珠,授以官职”等罪行,但是却因为朝野上下都忌惮皇甫嵩的本领,最终都是莫须有的罪名。
随着东汉朝廷在中原地区战事的加剧,关中地区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兴平的连年战乱,使这方沃土成为穷瘠之地。为了争夺关中地区,各路军阀打得不可开交——他们或者为了抵御匈奴,或者在关中混战中崛起。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战火洗礼,逐渐改变了关中地区的人口结构。原先居住在关中的羌胡杂胡,或者是被征服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定居。他们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自然带来了异质性元素。而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由于战乱频繁,也无暇顾及对本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于是,一种新的融合型的文化在西北地区悄然兴起。它既含有蒙古高原游牧文明的成分,又有黄河中下游农耕文明的基因。这种新的融合型文化,就是今天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前身。
正是这种地域和文化上的交融,为以后川渝之争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