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天气预报根据什么?
我们这里是中小城市,人口20万左右吧,天气预报一般由当地气象局的预报员制作。制作过程是这样的,每天下午14时或者早晨8时,收集前一天的气象资料(包括云量、温度、气压、风速等基本参数)和当天的天气实况(包括云量、温度、雨量大小时刻值和站点分布)通过内部气象信息传输网传到省局或者市局业务部门。
然后,由市气象台的值班业务员把这些数据输入电脑,用计算机自动编写了《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这里的计算机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我们的业务是以气候诊断为主的,所以用了美国生产的气候预测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显示未来某一时段的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概率以及未来某天的逐3小时预报情况,还可以提供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温距平(即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的温度升降情况)和水汽压的距平。
除了计算机自动编写外,还需要预报员对《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领导签发报送有关部门。当然,作为县级单位,我们的预报精度有限,只适合于小范围短期预报。比如,昨天我说明天有雨,今天是晴天或者是明天晴转多云等等,这种天气条件的变化是比较准确的;如果是说台风什么时候登陆,或者以后几天有冷空气南下之类的就比较难了。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的县级气象服务员,我的知识面所限,所能提供的天气情报就是这些了。
县级天气预报是指有气象台站的县、城市,向本县、本市及社会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天气现象、气温、风等气象要素的预报。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云、雨、雪、冰雹等;气象要素有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风、云、气压、湿度等。县级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对当地公众关注的天气现象、温度、风力风向等进行预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公众对气象信息尤其是天气预报关注越来越多,对预报时效、空间和内容的精细化程度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的天气预报一般主要分为三类:24小时天气预报、中期(3至10天)天气预报和10天以上时间范围的气候趋势预测。当前我国24小时天气预报业务逐步朝着空间精细化、内容要素精细化和预报预警及时化方向发展。空间精细化主要体现在分区越来越细,除了省、地区(市、州)等一级、二级分区外,很多省(区、市)气象部门还在重要城市下分了三级、四级区域,甚至针对一个区、县,甚至一些城镇、街道等进行了精细化的预报预警;有的针对水库、湖泊、景区等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细化空间预报预警。内容要素精细化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从原来只报市区的天气现象、降水量,逐步扩展到区县、街道甚至更细的城市区域内部分支街道和重要乡镇,都可以进行分区域预报;另一方面,预报内容从原来只报天气现象、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量,逐步扩展到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指标以及灾害性天气等的精细化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