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家嘴离外滩多远?
从地图上看,陆家嘴与外滩的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但正常走路的话需要走过黄浦江上的五座大桥(南苏州路桥、北苏州路桥、北京西路桥、新闸路桥和宝山路桥),车程大概半个小时。 不过对于久居在上海的外地人而言,“陆家嘴”与“外滩”这两个地名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因为这里本来就属于上海的中心区域,人们往往并不区分“哪里的陆家嘴”或是“哪里的外滩”。
但如果细究起来,两者确实还是存在一些差别——“陆家嘴”更靠近人民广场,而“外滩”更靠近南京西路。 “陆家嘴”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86年,当时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外滩附近建设一座新城,以取代旧区的城隍庙地区。在规划中,新建的区域被命名为“陆家嘴金融区”,并设立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这个新区的行政区。
为了便于管理,当时的政府还计划在新设的浦东地区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之外,另立“农迁户”,允许外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按照规划,首批落户浦东的“农迁户”可达30余万,这些新成立的“农迁户”大多被安置在“陆家嘴金融区”。因此可以说,“陆家嘴”这个名字的兴起是因为城市规划的原因。
不过这个区域早在“陆家嘴”这个名字出现前就已有此称了。根据《上海县志》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这里就有“陆家嘴”的地名了,当时这里是上海县城的东北角。又据《京师同文馆馆志》载,在清光绪年间这里的英国领事馆曾改名为“Loo Chia Kau”,直译为“陆家嘴”。所以“陆家嘴”这个名称的确切起源应该是明代或清代。
相比之下,“外滩”这个名称的出现要晚许多,且没有明确的地理意义。据考证,“外滩”之名最早出现在1927年的上海警察局编写的《上海警界实录》中,当时对外滩区域及其附近的犯罪情况有如下记录: “本埠之有外人租界及公馆地带者,当推外白渡桥为第一……其次则南苏州路之英捕房、巡道室等处,以及北苏州路之法国捕房……”
其中的“外白渡桥”自然就是今天的黄浦公园,而“英捕房”“法捕房”指的就是今日的静安寺与卢湾警方。 “南苏州路”即今天的铜仁路到新闸路的北苏州路,“北苏州路”即吴江路至北京西路的南苏州路。 从这两处的英文地名看,“北苏州路”的拼写是“Suzhou Road North”,其中“Suzhou”的拼音与“苏州”的拼音相同;同样的道理,“南苏州路”的拼写是“Su Zhou Road South”,“Su Zhou”的拼音与“无锡”的拼音相同。“苏州”在旧时上海人的口语中通常读作“Su zi”,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苏子”发音。
由此推测,“外滩”很可能是由“苏州”二字演化而来,可能的意思是“苏州河的外滩”。那么,为什么不是“苏河”呢?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苏河”是指苏州河的河道,而“外滩”指的是周围的岸上区域。另外,与“苏河”相比,“外滩”一词更加通俗,并且含有“外面”的意思,与今天的流行用法更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