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深圳叫鹏城?
“鹏”字最早出现在秦代,《淮南子·地形》中有句,“昔者始皇之为君也,南取百越之地……凡百越之君,曰粤虞有舜之后,曰桂阳,曰番禺;粤音如‘郁’。”其中的“番禺”就是今天广州的古称之一(另称“番禹”)。关于“禺”字的字形演变,东汉高诱注《淮南子》作“下都切”。这个“下都切”的“下”字就是现在的“广”字头(粤语二声调字标作“haa1”),可见今天的广州和香港一带古名“番禺”,而“番禺”之名又来自于“番禺”。至于“禺”的字形演变,晋代学者郭璞作的《水经注》中有一条很有意义的信息,他提到“《南越志》曰:‘番禺多山鸠’”。这里的“《南越志》”是指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南越列传》,其原文是“番禺出珠玑、玳瑁、晶石、花果。”可见至少在汉代,番禺盛产珍珠、美玉和象牙,并且还有山的鸟类,其中可能就包括孔雀。那么到了唐代李白笔下,“番禺”就成了“绣坊”: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设置广州都督府后,“番禺”正式成了广州的别名。
“鹏”字出现比“番禺”晚一些,但是比“深圳”早很多。最早见于战国楚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中,在《离骚》中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其中的“搴阰”就是“鹏”字的繁体字。而更古老的形态则是“䒇阰”或“𩭺埗”,见于先秦诸子著作。这些文字的字形演变大概是这样: 到了汉代,司马相如作赋称赞蜀地盛产“文犀”“翠羽”“珊瑚”“大鹏”,这“大鹏”显然不是指孔雀,而是指一种巨大的鸟,很可能就是指鹤类或者鹳雀。这种对“大鹏”的描述跟战国时代郑国才子韩非子的说法一模一样,他在《韩非子·内外储说》里说到,“夫大鹏之于尺鷃,其生不同时矣,而愿王之所用,大小岂可量哉!”这里提到的“尺鷃”,《汉书》引用时作“蜩鷃”,颜师古注引张晏语解作“蝉也”。可见早在汉代,“大鹏”的意象就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了——讥讽高位者不知天高地厚,像大鹏一样盲目自大。
不过,这种“大鹏”可不是指鸟,它指的是——腰带。 唐代韩愈作《马说》提到“驽马虽疾,徒扰朕辔;大鹏奋起,背负青天”,这里的“大鹏”显然也不是鸟,它是“骏马”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