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哪些街?

宿牮宿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成都是一个很适合走路的城市,因此也就有了很多的街。且每条街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 今天我主要来说一下成都的10大街道。它们分别是: 1、商业街——春熙路 2、小吃街——锦里 3、茶馆一条街——人民中路 4、汉服一条街——太古里 5、洋酒烧烤一条街——玉林北路/南路 6、川菜馆子一条街——奎星楼街 7、吃货街——建设巷 8、小酒馆密集区——玉林西路/南路 9、川音集结地——九眼桥附近 10、高校聚集区——一环路附近(包括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 下面依次来讲讲它们的独特之处吧!!!

1、商业街——春熙路 到成都必去春熙路打卡。这里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是成都最具标志性步行街之一。来成都当然也要买购物啦,这里是成都最大购物中心所在;除了购物,还可以在此品尝各大餐厅美食,看露天电影,逛博物馆……反正一整天都能在这里嗨皮。

2、小吃街——锦里 锦里是一条仿古商业街,由武侯祠博物馆和成都武侯祠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这里有各种特色小吃,味道不错,价格也不贵;而且晚上还会有舞龙表演。喜欢热闹的朋友可在这逛吃逛喝一整夜。

3、茶馆一条街——人民中路 来到成都怎么能不去感受一下这里的茶文化呢。在这条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喝茶的地方。你可以随便找一家进去坐坐,点上一杯茶,发发呆,吹吹牛。如果是周末或是节假日的话,建议早去或晚去,错峰前往。不然你可能找不到位置坐下。

4、汉服一条街——太古里 这里的建筑独具风格,充满了民国风韵。而如果你是一名汉服爱好者,那么在这里你一定能找到同款“街拍”圣地。走在太古里的街头,时不时就能看到身着汉服的姑娘们,真可谓是“一步入画,满眼诗情”啊!

5、洋酒烧烤一条街——玉林北路 /南路 这里有很多环境不错的西餐酒吧。在玉林北路和玉林南路的拐角处,有一片很高调的西餐厅,经常能碰到明星前来打卡。如果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那么可以坐在靠窗的位置,点一杯咖啡或饮料,欣赏着窗外景色,享受这闲暇的午后时光。

6、川菜馆子一条街——奎鑫楼街 说起吃饭,那就不得不提到奎鑫楼了。作为“老成都”的记忆之一,它可是很多成都人的食欲天堂。这里随处可见的是充满年代感的招牌,以及排得满满的座位。如果你还没吃晚饭,那正好!来这里准没错。

7、吃货街——建设巷 这条街道虽然名声在外,但其实也就是一条普通街道。不过,这里可是汇集了很多好吃的美食。无论是正宗的火锅还是地道的小吃,你都能够在建设巷找到。如果是你吃货来的话,那你可算来对地方了。

8、小酒馆密集区——玉林西路 /南路 小酒馆之所以出名,除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深那首《小情歌》。而这里其实还有很多家风格各异的小酒馆,适合各类人群前往。如果你想感受这别样风情,那么就可以选择到这里聚会、聊天、喝酒……

9、川音集结地——九眼桥街道附近 如果说玉林是文艺青年的聚居地,那九眼桥就是摇滚青年们的聚集地。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许多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还能听到令人亢奋的摇滚乐。如果你喜欢这种极具冲击力的音乐,那可千万不能错过此景。

10、高校聚集区——一环路 除了以上,还有一所大学没提到,那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因为学校比较大,所以也占了一条街,就不过多介绍了。

梁敏恩梁敏恩优质答主

成都作为2000多年城名不变、城址未迁的古城,老街自然很多,它们或起源于秦汉,或形成于唐宋,最迟也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形成。其中较有名的有东大街、提督街、西玉龙街等,它们大多在1949年后仍沿袭着老名称,但有些因城市改造和街道变化,其名称或有变更,或缩短或延伸,已与当初老名称不相符了。如原西大街今为商业场一部分;北门正街,原为丁字街,在抗战时期改为商业街和新华下路等。

解放前的成都,除城中心的少城和南较场外,北郊沙湾、西北郊皇城外、西郊通惠门一带、南郊武侯祠南至簇桥地区均为郊县农村和菜地,均未建成街道和住宅,只有黄土道路。那时城内有150多条街,有大胡同、小巷子共500多条。街道宽窄不一,由3—24米不等,只有通衢繁华的大街在20多米,当时叫“宽敞正街”(即“正街子”)。宽约10米的叫“中等正街”,5米左右的叫“窄正街”。3—5米宽的叫“巷子”、“胡同”、“里”、“支巷”等。街巷两侧多为明清时期建的老式木结构宅房,多为三合院,前后串架式、全木结构平房,少数为两层甚至三、四层的楼房,临街一面为带铺面的“店堂”。有的沿街一排就是一、二里长都是商店、饭馆、旅店、茶房、戏场、作坊和手工作坊。有的是一排铺面、作坊,后面是居民住宅。还有的全是居民区,这些沿街房的店堂临行道部分是用木板档板做成的活动门扇,一般两面开,中间站柜台,也有单面开或三面开的。板门上或糊以高丽纸或用玻璃窗嵌上以照临街行人。上层用木杠顶拄(防止房内墙外凸变形),用木板盖顶,房檐下面有木刻或玻璃装饰的横枋,后面靠街用花窗、矮墙作为店堂和住房的分界,形成前店后房或前店后作坊、厨房的格局。

由于那时成都人口少,1949年全市人口仅有30余万人。而街道多、房屋多,所以当时不仅宽大的街道十分宽敞,即使是窄窄的胡同等也有一定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条板铺成,街心部分为泥路,晴天灰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只有少城将军衙门以及后来的军政府附近有沙石路,也有个别用油渣渣或碎砖、碎瓦片铺成弹窝路(或称蛤蟆路)的。一些商店、银行、旅馆、会馆、祠堂等也用油渣渣或青条石铺平,用作停车场。当时汽车、货车数量少,多为黄包车、人力车、板车、三轮车通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