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广州还有一处具有重要宗教价值的场所,即越秀书院。位于惠福西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岭南学堂的办学人、美国传教士素文(William Charles Sewell)与丁日昌之子丁惠康筹资,在其先人的旧宅原址上营建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初名素教会,后素文离粤归国,丁惠康继承其未竟事业,将该会扩充改名为丁氏清真善堂,又名“天猷堂”(意为清真教主的慈祥、通达广大)。先后开展社会宗教文化慈善事业,在该处讲经、主持各项宗教活动和施药、施棺、救灾、济贫、兴学等。辛亥革命后,该堂由丁惠康子丁德三管理。其间,受国内南北军阀对抗及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的影响,曾一度衰落。1927年后,丁德三重新主持丁氏清真善堂,并恢复原有规模和各项活动,除举行伊斯兰宗教活动外,兼营孔教及儒家学术性活动。1934年,丁德三去世,由其长子丁树楠继任丁氏清真善堂负责人,并将该堂扩充,在原建筑后面建了书楼,藏有古今图书、字画、碑刻及伊斯兰经书等。抗日战争时期,丁氏清真善堂开展救恤难民、组织回教救国队等爱国运动。1949年,丁氏清真善堂与回教公所合署办公,主持回教的各项社会事业和清真寺的宗教活动。1950年,与回教公所分开,仍在原址开展宗教和慈善活动。50年代初,丁树楠曾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为适应开展“孔教”文化活动的需要,丁氏清真善堂先后易名为“孔德堂”和“复性书院”,以弘扬中国古代文化。1958年,丁氏清真善堂交出东座房屋,与回教公所合并为“越秀书院”;西座仍自用作伊斯兰教活动及讲授儒家学术性讲坛;另在西座楼上建了素文纪念堂,陈列丁氏三世的遗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图书被洗劫一空。1983年,丁氏清真善堂西座恢复伊斯兰教活动。1987年,丁氏后人丁树楠之子丁振和,遵丁氏遗训,将“丁氏清真善堂”(即西座)捐赠给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使用。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