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山在哪?
现在所谓的“东山”一般指的是龙泉驿区的十陵街道,而历史上东山的范围要大的多,东起三圣乡万福寺,西至今郫县的团结镇,北到十陵街道,南到高新南区天府软件园,范围约二十平方公里的平地,这一地区在古代是成都平原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在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前,成都的东面并不以今龙泉驿区为中心,而是位于今温江区金马河以西的大片平畴,从唐朝开始的成都东大门就是万年场附近,因为那里有座万年佛院而得名。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设双流县,县城就设在现在的双流区东升街道,县城东北有一山,名叫鹤龄山,因仙鹤经常栖息于此而得名,山上有一座道观,名为鹤鸣山,山下便是双流县城所在地。
到了元朝,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实行军屯制度,蒙古军在中原各地征发汉军和民户屯垦边塞,元末红巾军起义时,四川境内张士诚部的白宝山部将四川作为基地,发展势力,他利用元朝行省官府缺乏资金、粮草的机会,采用屯田的方式来获得供给,并在川西北、川西南等地广种粮食,元末明初的战乱结束后,这些粮仓大多成了废墟,只有成都以东的平畴依然得到较好的开发,人口逐渐增多,商业日渐繁荣。
明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之前,成都的东门外就是锦江,城东的众多码头都是在江中或江边修建的,那时的江东街就是顺长江而建的一条街道,街上的店铺多为茶楼酒肆,非常繁华,后来水患严重,才把江边的街道一一搬至岸上,并修筑了城墙。
成都是个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边界也逐渐外扩,清乾隆年间学者李调元所著的《蜀雅》中便记录了不少关于成都东部种树的事,如“新辟小东门,环城种柳;旧城之东隙地栽种梧桐,近新建府治,又于左右各植木芙蓉,间以丁香、榆苗”等等,到了清末,成都的东大门已经是城守东大街了,这里还是成都的制革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