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河南在哪里?

柯提货柯提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河南”这个名字是后世对于其所属地区的称呼,而该地名最早见于晋代,唐代开始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那么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广州的“河南”在哪里呢? 先看一下南宋梁克家所著《番禺杂字》中的记载: “大南门外,古河渠,今湮没,有鱼栏渡。东水门内,旧有河,今湮。西水门内,旧有河,今淤。北水门内有河,今淤。” (注:大南门即如今的人民路南门桥至中山五路的十字路口附近) 这里把五代十国时广州城墙的四个水门都一一做了介绍,其中东、西两水门的河道由于后世城建的需要被填埋了,只有北水门仍有河道经过。而南水门外的河流就是秦末赵佗所筑的灵渠。

再来看一段明代嘉靖年间《广东通志·卷之四十四·山川六》中关于新河场的记载: “旧河在府城东南一里,因秦伐岭南越王开凿。自番禺东岸历石碁、石楼而入东莞。旧称甘陂,亦名甘陂河,又曰新陂河;盖源流曲折,经行处多积水,故曰新河也。” 新河就在今天的广州市番禺区境内,而关于这条河的源头,清代学者周铭撰写的《番禹县志》中有一篇非常详尽的考证: “县东北五十里许,有山横亘,其巅高耸。按《经》云:‘番禺西北有山曰飞岗’即此。岗乃广陵之山,一名越冈,又名海山。《图》云:‘越冈在西。'岂‘西’字当属‘北’字之误欤?旧传秦伐岭南越王开此道以通粮草。” (注:文中“《经》”指《大明一统志》,“《图》”指《广东通志》地图) 周铭在考证这条河的名字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明嘉靖年间修纂的《广东通志》和明天启年间重修的《大明一统志》中,这条河的名字叫“新河”,而在万历年间黄佐所著的《广东通典》里面却称其为“新陂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周铭通过细致的考证认为,“新河”应该是“新陂河”的简称,其原因在于此河途经之处多为水田,且水流弯曲密集,故名“陂河”。而“新”字应为“陂”字的通假。他的结论被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采纳。

庄岳庄岳优质答主

河南是广州36个一级片区中最具本土文化色彩的核心活力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遗存,包括陈家祠、五仙观、中山纪念堂、大佛寺、爱群大厦等文化地标和骑楼建筑。

河南地区未来将建设高密度城市公共中心区,未来将规划引入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等功能,强化在全市的文化高地作用。同时,将依托沿江、滨河地带进行空间梳理,为市民创造公共活动空间,打造滨江文化带。

而河南地区的陈家祠片区、一德路片区等将强化文化、商贸、专业市场功能,将进行整体保护和更新改造,延续本土西关文化特色和传统商贸功能。

规划还将依托荔枝湾涌进行更新改造,创造特色文化休闲区,延续荔枝湾涌历史水系、挖掘文化、保护更新。同时,将利用北京路历史文物丰富、特色商业繁荣的优势,加强与沿江路、沙面、一德路、上下九步行街联动发展,形成广州特色文化休闲区。

规划草案明确,北京路文化节点未来将强化文化休闲功能,优化商业空间,延续历史空间格局和文化特色,整体保护特色商业功能和骑楼街,同时增加公共文化功能。

草案提出,河南地区是广州地区核心的本土文化高地,未来的功能为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将发展文化商务功能,延续本土文化与商贸功能,同时将保护陈家祠、五仙观、骑楼建筑等本土文化、西关文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