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气象学上还没有能够准确预测几小时乃至更长时间之后的气象现象的方法和技术存在(当然,这不仅是气象学的问题);所以“天气预报”其实是指对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段内气象状况的统计描述。这个时间段最短有数小时,比如交通预报通常是以48小时为例;最长可达数月甚至更多,如气候预测。 而具体步骤还是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是哪一种方法进行预测或者你所说的“步骤”到底指什么。
如果指的是具体的公式或方程,那么答案已经出现在上面的图片中。如果指的是具体的工作流程,则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输入前期气象资料 这是确保数据时效性的关键,一般以分钟至小时为单位更新。
2.模式计算 在有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就表示已经有了足够的数据支持进行模式计算了。
3.同化系统 将观测和模式的结果结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二者互补并完善其中误差传播的过程。
4.模式验证与诊断 以客观的方式检验模式的性能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做必要的前处理工作。
5.结果输出 一般提供未来某个时次或某个周期的预报结果,有时也包含历史逐日实况。 目前国内对于短期天气的预报在原理和方法上都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而中长期气象预则在理论、方法和现实中都仍存在诸多难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收集资料。在天气图上描述的各种气象要素,是通过各种观测手段获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手段日趋现代化,形成了一个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测雨雷达、测云雷达、测风雷达、大气探测火箭、探测气球等组成的综合天气监测系统。
其次是数值预报计算。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可以得到描写大气运动变化的方程组,将收集到的各种初始气象资料代入方程组,用电子计算机解算出未来天气和气象要素的变化。在天气预报中,使用最多的是运用初始资料计算未来24到48小时预报。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数值天气预报逐步得到发展,成为常规的预报手段。
然后进行天气学分析和预报,天气学方法是在大量的、多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对天气变化现象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得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规律和结论。如,地面天气图分析、高空天气图分析、各种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的人工分析和预报。天气预报员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在天气图上研究描述的各种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加以科学的判断和推测,最终做出预报。在短时间(12小时内)、小范围的天气预报中,天气学分析方法仍然是主要的预报手段。
最后制作产品,发布预报。经过科学的分析计算,得出预报结论以后,经过文字、图像和视频、短信等多种载体,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多媒体等传播工具及时发布出去,为生产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