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都怎么算钱?
以前做过地铁计价器开发(非地铁公司),就按当时的思路说一下这个事儿。 当时各地都在修地铁,因为建设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大家都很想节约成本(特别是政府,本来就没多少钱),所以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倾向于从节流出发。因此各地的设计思路都是围绕“如何节省建造成本”而展开的,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怎么做能省钱怎么来。
比如:限界不高(比常规公交低得多),允许采用明挖法施工(不用盾构、不需要深基坑支护的费用),线路平面考虑直线或多交直连线(少设折返点,减少土建工程量)等等……当然还有屏蔽门(当时考虑过无屏蔽门设计,但考虑到后期运行的安全因素最终还是加了屏蔽门)。
这些设计上的“节省”最终都会体现在每乘次的运营成本上——也就是大家掏钱的多少上。 所以题主提到的那个例子其实只是这个“节省”的过程和结果的一个具体展现而已。 哦,对了,顺便说一句,现在的智能出行卡(如某城市的交通一卡通)其实早先也是基于这种思路研发的:即利用电子钱包(卡内余额)的累计值来计算乘车费用。只不过后来由于技术和现实操作层面的原因最终没有落地实行罢了(毕竟用电子钱包来计费和发币机制有很大的不同,涉及到了找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