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特点是什么?
说点离题的话,关于上海的“小资”和“精致”。 很多回答提到了“小资”这个词,的确,在上海这个城市,“小资”可以说是被用烂了的一个词。然而,我认为现在人们对“小资”的误解实在是太大了,或者说把这个词给污名化了。 “小资”并不是“穷鬼”的意思! “小资”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指的就是“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这些人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然,“资产阶级”本身也是一个有问题的词)。
“小资”最初是有褒义的。 但是,到了后来,这个词似乎被用来专门形容那些没钱但又总想过得精致一点的人——这显然是把意思给弄反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么大的误会呢?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在这之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得到释放,人们开始疯狂消费。
然而,当时中国的消费品供给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导致了大量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而且质量非常差。而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出现了大量的这种劣质产品。于是,人们觉得这些“精致”又“廉价”的东西很“小资”,但是实际上,这些东西一点都不“精致”;甚至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些看似“小资”的东西其实非常“反动”——因为它们不仅刺激了你的味蕾,还损害了你的身体健康。 所以,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所有追求“精致生活”的行为都是被批判的。 而这次疫情,对于上海而言其实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这次疫情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两个趋势:一是“精致主义”正在卷土重来,二是公域与私域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 先来说第一个特征——“精致主义”正在卷土重来。
我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是上海的互联网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算是比较正规的。我们在疫情期间的工作状态可以用一个“卷”字来形容:上班期间全员戴口罩、勤洗手、少接触;每个人都自带饭菜、饭盒,尽量不聚餐;所有会议都开视频会议或者电话会议,避免聚集;出差务必带上洗手液、一次性手套、口罩;等等。 在这种高强度的疫情防控之下,所有人都感觉非常疲惫。但这几乎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持续爆发,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那种无保护的自由生活和自由行中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要么被迫继续承受这种高强度防控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么就回到之前的病毒共存状态——而这也就意味着“精致主义”的卷土重来。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特征——公域与私域的边界变得模糊。
众所周知,上海在此次疫情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就在此时,上海还是第一时间为每一位市民免费发放了几只口罩,避免了恐慌情绪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上海并没有把公民分割开来,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这不就是公民的“精致生活”吗? 于是,人们在面对上海政府发布的信息时,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从最初的“别来沾边儿”转变为现在的“谢谢上海”。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精致的上海”正在成为一种可能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