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是哪个景点?
江西的婺源县,古称婺源州或婺源县(以“婺水”之名作为县名始于南北朝陈朝)。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分原饶州的浮梁、乐平二县地置徽州,以新安江得名;同时分歙县的西境及休宁的部分地区设置婺源县。元初废府为路,州改路辖于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婺源州为婺源县。
南宋乾道八年(1172)婺源县知事李纲始筑城墙于县城北隅,周长680丈,高1.3丈,厚1.4丈,有城门四向而开:东“迎紫”,西“拱辰”,南“望仙”,北“镇安”(明弘治年间改建为“北门”与“午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增筑南城脚一段,周长约2里余。现存城墙大部分已毁,仅存南门及部分东城墙和北城角。
据记载,婺源旧设七门: 西门称拱辰:因宋理宗时曾敕建婺源学宫于城北(今西门内),其大门即向东,故西门又称“东门"。此说亦见于明代何乔远《闽书》:“婺源城,在县后门外一里,宋理宗宝祐五年,敕建学舍百间,门曰‘拱辰’。” 朱熹曾先后两度主持婺源县学工作,对婺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当地士人认为“拱辰”一名不合,遂将之改为“文昌”。 东门称迎紫:传说东门外原有一潭,称洗砚池,相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曾来此洗过砚台;又传此地为道家“真仙聚会之地”,故名紫阳潭。 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部将胡大海率军攻下徽州之后,欲移其军于婺源驻防,以壮声威。适逢东门外紫阳潭畔古木蓊郁,便在此构筑营房,并改名“演武场”。 朱熹曾在此地居住讲学时,亦称该地为“演武场”。 南门称晓仙:据说,宋代有神仙夜入此门,天晓而去,人称“晓仙"。一说因南门通晓村而得名。 北门称镇安:取“镇遏盗贼安定民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