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时有火车票?
说到火车票,这可是铁路发展史上的见证物。如今,当人们手拿薄薄的印纸火车票登上宽敞舒适的列车时,你是否想到过100多年前的火车票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火车票在早期没有统一的制式,而是采用印契,就是盖上印章的纸片、纸条或木牌作为乘车凭证。据记载,1825年英国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的第一批32名乘客,拿到的就是一张广告传单。当然,那只是铁路初创期的特殊产物。据史料记载,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正式营业,在举行通车典礼时,为受邀的1100名来宾印制了硬卡式乘车证,在当时是颇为讲究了。
在大清帝国,中国铁路初创时,也仿效国外的办法,采用印契作车票。据《铁路史话》一书记载,1881年修建的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就使用了一种硬纸质的乘车凭证,正面写有乘车的日期、区间及乘车人的姓名,背面盖有“准乘客”的印戳,可与早期国外车票相比拟。现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件1907年京汉铁路正定—北京列车使用的木制乘车凭证,此证长约25厘米、宽约8.7厘米,为红木薄板制成,正面竖体木刻蓝字,并刷以金粉,印有车次、日期及乘车人数等,背面有盖章的地方,此证应为贵宾或特定人员使用。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火车旅客数量日益增多,原来的印契式车票已满足不了乘车需要,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带有编号的纸制火车票于1838年在南非德班—匹特斯堡铁路正式投入使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制火车票于1912年(民国元年)在沪宁铁路(上海—南京)正式投入使用,为横式、三色机印、硬纸质车票。1951年中国第一套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火车票(硬卡式)出现,车票的正面印有区间、号码及售检人员的章印,背面为铁路票价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火车票于60年代初得到统一。
80年代末,中国部分铁路局开始试用电子计算机联网检票系统。在这一电子系统中,一种新的车票样式———碳带式磁质车票应运而生,上海、黑龙江、湖北等铁路局试用了这种车票。到了90年代中期,铁路部门又研制了新型薄纸式磁质车票。新型磁质车票不仅有存放票号等信息的磁介质,而且还加印加密二维码,防止制贩假票,技术更加先进。在1997年铁道部举办的“中国铁路客票设计方案选拔赛”中,上海铁路局的薄纸式“兰京通”电子磁质客票中标,定为“中国铁路客运票样”。目前,这种磁质火车票已经在国内大部分铁路局正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