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起源于哪里?
重庆有“码头文化”之说。过去北碚金刚碑是重庆水运的中转码头,“下江”船伙、纤夫、袍哥、商贾在码头上卸货、装船、拉纤、住宿、买卖等等,都很忙碌,这里也就形成了码头文化圈。100多年前,由于这里的纤夫和船工较多,码头上便出现了专为纤夫和船工服务的下力桩、茶馆、酒馆、小饭馆、洗衣坊和商店。这些小饭馆为了招揽生意,就在灶坑里架一口锅,煮上辣椒、花椒、姜蒜、牛毛肚、冻牛肉、猪羊肉等,让食客围锅而坐,自己下菜,蘸着油碟,操着方言,边烫边吃,尽情地品尝着。这种别具风味的吃法,深受船工、纤夫和当地人的喜爱。于是“码头文化”的一员———重庆火锅便由此在北碚诞生了,并由此传开。
据史料记载,清末嘉庆年间,在重庆朝天门、金紫门和南纪门下的江边纤夫中,开始流传着一种用生、熟、荤、素的各色菜蔬,蘸着红汤炒制的辣椒、花椒、葱、姜、蒜而生吃的饮食习惯。后来,朝天门的18家船工们为生计所迫,邀约聚在一起,用大铁盆烫着牛毛肚、猪黄喉、鸭血、冻牛肉、猪羊肉等吃。不久,南岸铜元局一家小酒馆也效仿这种吃法来招揽生意。这样,重庆码头上就出现了两种烹饪方法类似、制作和吃法不同的吃食,一种是生吃的“毛肚血旺”,一种是烫着吃的麻、辣、烫的“水八块火锅”。
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改进烹饪方法和在调料上的研究,才逐步形成了后来的重庆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