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总部为什么在深圳?
1987年,任正非怀揣21000港元只身北上创业,在深圳华强北拉起10多人的队伍,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此,这家以“中华有为”命名公司一路高歌猛进,跻身全球通信公司第一梯队。如今,华为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总部却仍然设在深圳。
在讨论华为总部设在哪里,与深圳政府“讨价还价”一年多之后,2000年1月10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与深圳市经贸委签订的《深圳市投资合同》和《深圳市土地使用合同》,华为正式成为深圳市民。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回忆说:“当初没有地方可去,只好留在深圳。没有深圳的支持,我们很难做到今天。”
“留在深圳”,是任正非对当年的选择所做的总结。但另一方面,从1997年开始,华为在国外设立研究所、分公司以及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都尽量避免通过香港中转。此后,华为逐渐在海外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以及直接接触客户的当地销售公司。在亚洲,华为在曼谷、杰拉旺、新德里、新加坡、伊斯兰堡、迪拜和曼谷拥有一批重要的研发机构和销售公司。在非洲,华为在开罗、达累斯萨拉姆、内罗毕、雅温得和阿克拉等城市设有20个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在欧洲,华为在斯图加特、布宜诺斯艾利斯、马德里、巴黎和罗马等城市设立有15个研究中心或与大学联合研发中心。2010年,华为的研发人员达到8万人,研发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10%。
尽管仍然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华为在经营上却早已实现了跨国经营。特别是2007年发布“全球旗舰”战略之后,华为先后将美国、瑞典、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机构升格为独立经营的分公司,首次将非中国的经营机构纳入垂直管理的全球统一经营体系。这意味着,华为国际化迈出决定性步伐。
此后,华为进一步减少在华业务份额。2009年1月1日,华为将“华为港”升级为华为全球供应链总部,进一步将供应链总部向海外转移。当年,华为海外研发投入达20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公司研发费用的58%。
作为中国通信行业“巨头”,华为从成立起便备受争议。多年来,华为及创始人任正非始终自称“无政府主义的纯商人”,以回避争论。直到2008年9月10日,任正非在华为公司历史上首次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专访时才做出回应:“很多人指责华为是政府支持下的垄断企业。我们认为,我们不过是一家商业企业,一家很小的商业企业。”
对华为而言,尽管远离故土多年,深圳依然有莫大的恩情。2007年,华为宣布将向曾经助力公司腾飞的原深圳市华为实业公司1475名员工(现为华为员工)发放共计6.8亿元人民币的补偿金,了却公司和员工们的“一件心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华为第一时间完成抢险通信设备的全球调拨,并拨付4500万捐建希望小学;同年9月,华为成立首支“华为基金会”非洲员工救援基金,援救在非洲遭受火灾、地震等灾害的华为员工。每年,华为还为深圳市民提供多达1000个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名额;2010年,华为向深圳图书馆捐赠98万余册(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