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镇海楼在哪里?
在越秀区北京东路省博物馆背后,有座五层高的楼,楼顶嵌一个巨型的“粤”字。这栋楼就是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的镇海楼。 明初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并设立了五羊碑。据《羊城古钞》记载,广州城原有五羊仙像,“曲足倒立,披散著体,作吐水状”,十分灵验,百姓烧香礼拜者络绎不绝。后来为了清除污染,将五羊仙像搬到城北莲花山上重新建设。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令工部尚书李至刚重建,楼高七层,取“高高耸立如旌旗之飘拂”之意。嘉靖四十三年,总督胡宗宪增建一层,楼高八层。 万历十年(1582),楼毁于火,只留下一座空基。万历二十四年,巡抚江西佥书范志完主持重修,次年落成。康熙二十年(1681),镇海楼失火烧毁,只剩砖砌残迹。 乾隆十六年(1751),两广总督德保重修。乾隆十七年竣工。但这时镇海楼的形制已不是明代的建筑风格了,而是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的建筑。 道光九年(1829),两广总督卢坤再次重修。现存的建筑是清光绪十五(1889)年所建的。楼高五层,为钢混结构。